最近广州黄沙文具店的一段视频在网上“爆”了——12岁的初一女孩小棠举着荧光笔,用流利英语跟外商说“这款笔的荧光剂是安全的,书写流畅,适合学生记笔记”,外商问价,她立刻接“订100盒以上打95折”,一来二去居然谈成了好几单。妈妈笑着说,孩子从去年8月开始帮着卖货,3个月销售额破了10万,连之前学英语的学费都赚回来了。

这段视频传到网上,评论区里的反应挺有意思:有人夸“这口语比我六级还顺”,有人惊“12岁就会谈生意,逻辑太清楚了”,但更多人留言的重点其实是——“羡慕她有机会把英语用在真事儿上”。

我是做过电视台记者的,见过太多孩子学英语的状态:早上背单词像“念经”,晚上做试卷熬到10点,可真遇到外国人,连“Hello”都憋得脸通红。小棠不一样,她的英语不是“哑巴英语”,是能帮妈妈解决实际问题的“工具”——就像网友说的,“我们羡慕的不是她赚了10万,是她学英语不是为了考试,是为了‘用’”。

其实不止小棠,我之前在重庆采访过一个初二男生,用英语翻译了本外文童书,发表在学校公众号上,居然引来了出版社的关注;还有成都的初三女生,帮社区外国租户翻译防疫通知,居委会阿姨说“比翻译软件还贴心”。这些孩子的共同点不是“天赋异禀”,是他们有机会把课本里的知识“落地”——而这恰恰是现在很多孩子缺的。

有人问,是不是要让所有孩子都去做外贸?当然不是。英语的用处多了:翻译童书、做公益翻译、拍短视频介绍中国美食……关键是要让孩子明白,“学英语不是为了考高分,是为了跟世界打交道”。就像小棠说的,“我学英语时没想着卖货,但能用它帮妈妈,特别开心”——这大概就是学习最本真的样子:不是为了某个数字,而是让自己的本事,能帮到别人、解决问题。

网友们夸小棠,本质上是在夸一种“活学活用”的能力。毕竟,比起“考100分”,“把知识用起来”才是更珍贵的成长——毕竟,我们学任何东西,最终都是为了“用”,不是吗?

12岁女孩做外贸3个月卖了10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