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翻到萨本茂先生的讣告时,我刚看完一条“海军编队穿越宫古海峡”的新闻——屏幕里的军舰划破深蓝,而上海的风裹着桂香飘进来,像在替海疆说一句“我们记得”。

这位102岁的蒙古族女科学家走得太轻,可她留在海里的“痕迹”却重得能压过浪:直到我国沿海每一盏彻夜亮着的航标灯里,都装着她1965年研制的乙炔清净剂;海军舰船的尾轴上,还裹着她发明的“玻璃钢防护层”——这项让尾轴寿命从1年延长到10年的技术,当年直接把我国舰船防腐水平拉到世界前列,同行都说“她把化学方程式刻进了船底”。

102岁女科学家萨本茂逝世

萨本茂的人生像一部“海防版《科学家的故事》”:出身福州萨氏家族的她,是元代诗人萨都剌的第十八代孙女,叔祖父是清末率舰抗敌的萨镇冰——家族的“海事基因”像根线,把她从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的化学实验室,牵到了上海天原化工厂的舰船科研车间。1952年刚进厂时,她连舰船尾轴的图纸都看不懂,却攥着“要让战士少修一次船、多守一寸海”的念头,在充满刺鼻试剂味的实验室里泡了47年:67项科研成果、2项国内空白、3项全国科学大会奖,还有一本至今仍是海军维修教材的《舰船维修应用化学革新》——每一页都写着“把论文写在舰船上”。

“呕心沥血四十年,硕果累累献海防”,当年海军政委李耀文上将的题字,是对她最直白的褒奖。可萨本茂从来没把“功臣”当标签:上世纪70年代她拿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时,记者问“最骄傲的事”,她指着窗外的黄浦江说“等中国有了航母,我再跟你说”;2019年人民海军70周年大会上,96岁的她坐在轮椅上接过勋章,却拉着身边的年轻工程师说“清净剂要再调调浓度,别让航标灯的光暗下去”。

102岁女科学家萨本茂逝世

萨家的人从来都是“守海的”:叔祖父用军舰守,她用试管守。有人称她“人民海军居里夫人”,可她更像海疆的“化学哨兵”——没有硝烟里的传奇,只有反复调试试剂的坚持;没有台下的鲜花,只有航标灯亮起来时,她对着海面笑的模样。

昨天看她母校福建华南女子职业学院的悼念文,里面有段话戳人:“萨先生生前回校讲座,说‘我学的是化学,可我的实验室在海上’。”当山东舰的舰载机掠过南海,当新型驱逐舰的雷达扫过东海,那些藏在钢铁里的“萨氏配方”,正把她当年的“强军梦”,变成海面上最鲜活的现实——就像她当年说的“科研不是写论文,是要让军舰能打、能跑、能守”。

102岁女科学家萨本茂逝世

上海的网友说,有人在她故居楼下摆了束白菊,卡片上写“奶奶,航标灯亮着,您看得到吗?”其实不用问,海疆会回答:那些彻夜明灭的灯、那些劈波斩浪的舰、那些年轻科研人员手里的试管,都是她留在人间的“长明信”。

萨本茂走了,但她给海疆留下的“化学密码”,会像潮汐一样,永远跟着军舰走——毕竟,真正的科学家从不会离开,他们的成果,就是最烫的“精神船票”,载着后来人,往更深的海、更远的疆走。